《地质学基础》课程在我校已有50年教学历史,是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十分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相关专业(非地质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质量,施教力量及条件在地质类专业基础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课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工科大学生,在历届学生中有良好口碑。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地球观逐渐形成,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地学需求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本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50~70年代,沿袭前苏联课程体系名称—《普通地质学》,主要介绍地质学基本知识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及其特征,同时较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时一般在80学时以上。
70年代末至90年代,从强调动力地质作用原理的角度出发,便于使学生获得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完整知识,开始有《动力地质学原理》的更名,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时数变化较大。
90年代末以来随着地学研究范围、地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一些综合性大学率先在本科教育中推出《地球科学概论》,侧重向学生传授行星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识、固体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基本知识、人类发展基础的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基本知识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素质。但该课程不能取代《普通地质学》或《动力地质学原理》。我校结合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地质类专业中开设《地质学基础》,非地质类专业中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50~60学时)。《地质学基础》课程中除了传授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正确的地球观外,侧重分析地质作用和动力学过程及其对人类经济活动、资源环境影响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学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基础。课程学时数为70学时(其中实验课16学时)。
我校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是由《普通地质学》或《动力地质学原理》演变而来,在内容上一方面仍保持了《普通地质学》或《动力地质学原理》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如地球各圈层特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及其产物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地球表层系统功能和基本知识、圈层间相互作用、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较以前同类课程的覆盖面更广,知识更系统、更新,体现了现代地球科学发展和工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为实现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及时结合,理论课程结束后,还专门安排为期3周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非地质类专业1周)。为此,建立了大理-丽江-腾冲地区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不仅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和分析,进行初步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训练,同时还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基础精品课程网址:http://www.ynce.net/jpkc/Default.aspx?ID=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