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是1954年原昆明工学院建校时最早成立的教学部门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云南省立东陆大学的采矿冶金系。经过70余年发展,现拥有完整的地矿学科体系,集地质、采矿、选矿、测绘地理信息为一体,是西南地区地矿测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核心基地学院下设4个系,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7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2个工程博士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2个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和测绘科学与技术1个省级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6个学术硕⼠学位点和资源与环境领域下3个专业硕⼠学位点。优势专业集群效应显著,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4个专业获评A类,形成覆盖资源勘查-绿色开发-生态修复的全链条学科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力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9人,教授56人,副教授75人,博导60(4名兼职院士),硕导138人。学院获批“国家⾼层次⼈才”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百千万⼈才⼯程”国家级⼈选、云南省科技领军⼈才、云岭学者、兴滇⼈才等各类优秀⼈才众多。打造“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教育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等国家级育人平台。创新师德师风+科研贡献双轨评价机制,教师团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育部样板党支部等荣誉,形成“基础研究顶天、产业服务立地的育人格局

学院拥有“本硕博及博士后、留学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学生规模为2452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硕士生900人,博士生76人,留学生26人。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了“科教结合,敬业乐教”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多次在全国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奖;本科生历年就业率在97%以上,考取研究生和出国学习的比例达20%左右,部分考入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985、211高校深造。办学至今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两万余名毕业生,多数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国内国际知名专家,还有的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

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地质遗迹及国家地质公园、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大型矿集区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矿产资源经济;(2)矿物加工工程理论与技术、碎磨节能与增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分选及综合利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装备及自动化;(3)深地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控科技创新,矿⼭、交通等⾏业岩体⼒学⾏为、岩体稳定性、⼯程灾害安全预警,采矿理论与工艺、岩石力学与工程、爆破理论与控制、矿井通风和矿山灾害控制;(4)复杂环境下GNSS定位、重力数据稀少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空地一体化国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基于遥感技术的高原山区地质环境监测及过程模拟、高海拔有色金属矿区边坡稳定性监测及预测。学院建设有“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山地灾害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教育厅高原遥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教育厅爆破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兰坪金顶铅锌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省复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德蓝色采矿与矿井储能创新新平台”“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云南省三江成矿系统与评价创新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不断攀升,屡创历史新高,过去一年科研规模达4.44亿元,到校金额1.67亿元,在学校名列前茅。“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在中国最好学科中排名第9(矿业工程领域);在全球矿业领域学科排名世界第15 、中国(内地)第12。校友会2024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矿物加工工程(第3名,A+)、采矿工程(第6名,A+)、资源勘查工程(第5名,A)和测绘工程(第13名,A)4个专业均稳步提升。学院2人入选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6人入选为中国知网Top1%高被引学者,11人入选为斯坦福大学统计公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充分显示了我院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1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模式,与国内矿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始终保持常态化的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地矿学科群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已形成门类层次齐全、工科特色鲜明、理工协调发展、布局科学合理的地矿学科群,为国家高水平地学研究和高素质地矿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立足云南“有色金属王国”资源禀赋紧扣云南“3815”战略,学院紧密围绕矿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助力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构建了“理论突破-技术攻坚-产业转化”创新闭环。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服务“一带一路”矿产资源经济建设。坚守“把论文写在祖国矿山上”的初心,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科技引擎,在支撑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承担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全院师生员工将继续面向我国和世界绿色矿业开发重大需求,坚持“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求实、创新、立德、开放”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地矿、测绘地理信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创建世界一流地矿测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