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科技日报》聚焦报道昆明理工大学童雄教授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17-03-16 浏览量:

2017年3月16日,《科技日报》在第七版聚焦报道了昆明理工大学童雄教授创新团队。在题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留住真金在人间》的两千余字通讯稿中,报道了以童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省级新团队——“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该团队瞄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长期致力于金属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工程应用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报道全文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留住真金在人间

——记昆明理工大学童雄教授创新团队

文山都龙,与中越边界直线距离仅3千米的一个边陲小镇,一座现代化选矿厂倚山而建,气势恢宏,远远看去像一座蓝色的宫殿。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日处理矿石8000吨,综合回收铜、锌、铟、锡等近10种有价元素,多项技术国际领先,经济效益逆市而上……宏伟的景象和华丽的数据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正是多少科技人员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其中,以昆明理工大学童雄教授率领的创新团队堪称典范,近二十年来他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在矿山大地上谱写了神奇的篇章。

综合回收,清洁利用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都龙复杂多金属矿,现隶属于云锡集团下属企业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仅一个矿业权范围内就探明铟金属储量6417吨,居全球前列;锡金属储量31万吨,居全国第三;铁闪锌矿储量全国前列,其中锌金属储量413万吨,居云南省第三;曾几何时,各路英豪逐鹿都龙,建起了200多座选矿厂,但限于选矿技术水平低下,只产出单一的锡精矿,且回收率仅30%左右,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到1/3的回收水平,综合利用就更谈不上了!”童雄博士不无痛心地说,“综合回收,清洁利用,才是科学的发展模式。”

在矿业秩序整顿中,技术落后的选矿厂纷纷关停,也正是此时,童雄团队加入到了开发的队伍中,一干就是十五年,其间的难度可想而知。都龙矿是一个多金属共伴生复杂矿,难选矿石的“贫、细、杂”特征在这里凸显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矿石中铜品位很低,只有0.15%,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没有考虑回收;其次是有用组分多,有价元素包括铜、锌,铟、锡、硫、铁、银、锗、镉等近十种;再次是嵌布粒度细,各种矿物紧密共伴生在一块,可选性差。这些特征导致都龙多金属矿的分选面临解离难、分离难、剔除难、综合回收难等难题。

以童雄为学术带头人的科技创新团队,紧紧瞄准企业发展需求,攻坚克难,针对低碱介质中铜—锌、铜—硫、锌—硫、硫—铁、锡—铁、锡—硫分选的难题,孜孜不倦地开展了相关浮选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他主张把论文写到工厂里,把实验室搬到生产车间,其团队成员在生产一线一呆就是数月。在锌硫分离关键技术上,一般的研究侧重于高效选择性捕收剂,而童雄反其道而行之,主攻铁闪锌矿的活化研究。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矿物的活化已经相当成熟,研究和改进的空间很小。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高效活化剂,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等生产指标都大大提高。在工业现场推广应用的时候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当时厂矿人员担心这种活化剂具有腐蚀性或毒性,团队成员数月在现场和工人一起生产操作,才慢慢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技术的进步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十几年来,童雄团队持续开展复杂多金属矿高效分选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先后解决了低碱活化与高效捕收、细粒分选与综合回收等技术难题,构建了铁闪锌矿活化的配位作用理论模型,揭示了常规活化剂硫酸铜难以高效活化的机理,开发了绿色高效的选矿工艺及新型浮选药剂,独特研发了“机柱”深度精选、铜锌粗精矿同步提质新工艺。2015年,由童雄团队等提供技术支撑建成的都龙新田8000t/d铜锌铟锡多金属选矿厂,显著提高了铟、锌、锡、铜、硫、铁、银、镉等多种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率。项目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5—2016年国家优质工程奖。

开源节流,精益求精

在中国,铁矿石资源有一个特点:贫矿多,难处理。

现有的数据表明,我国贫矿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80%,难处理铁矿占总铁矿资源的70%左右,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78%左右。童雄团队负责的一个项目——玉溪大红山铁矿,就是难采、难选铁矿的典型代表。

该铁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哀劳山脚下,隶属于昆钢集团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矿石类型为铁硅酸盐型磁赤复杂铁矿,储量为5.47亿吨,是典型的难采难选铁矿资源。由于矿体多层互层产出、铜铁矿交叉共生、空间位置交错,且矿物嵌布粒度、原矿品位、赤铁矿磁性等物性变化大,特别是五种铁硅酸盐脉石矿物的磁性、密度和可浮性与赤铁矿的相近,导致难以大规模开采与高效分选及综合利用。

“关键技术在于采选联动、流程分合、优势互补、提质降尾!”童雄教授主动请缨,与玉溪大红山铁矿等单位开展合作,就高效分选及综合利用开展了技术攻关。

他们试图解决采矿出矿量与选矿处理量失衡、采选粒度不匹配、开采品位变化大等采—选脱节的工程技术难题。在工艺流程优化设计中,提出了高效分选互补效应及理论并得到了应用和验证,成为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半自磨机负荷、矿浆浓度、矿石流量、自磨机故障检测及磁介质排列组合优化等新技术,构建了分类逐级降尾与同步提质降硅、小闭路与大开路等新工艺技术,以及磁赤酸性混合矿的分类分选、混合型贫铁矿尾矿提质降硅等新方法,实现了采矿—碎磨—重磁浮选的互补和协同,形成了采选一体、环境协调的高效开发利用模式。

“成套技术解决了磁性差异大的赤铁矿高效回收的重大技术难题,以及磁性、密度和可浮性均相近的铁硅酸盐脉石与赤铁矿的有效分离等重大技术难题。”童雄教授告诉笔者,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体系统能力提高了近四分之一,采选综合作业效率达到了近百分之九十。尤其是铁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1和6.9个百分点,尾矿中铁损失率降低5.4个百分点,实现了铁、铜、金及尾矿的同步综合回收利用。据了解,该项目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获2013年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以及2016年度昆明钢铁集团公司科技合作奖。

精诚所至,矿石为开

从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三十余年,童雄教授著述等身,成果丰硕,其率领的“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2014年入选云南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在谈到这些业绩时,童雄教授谦虚地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团队一起协作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与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有些时候,我们都想放弃,可是企业一直在坚持,我们没有理由退却。”童雄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他们已经习惯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本着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热爱,童雄教授借鉴明代于谦的一首诗这样描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千锤万凿出深山,粉身碎骨不求全。粗精扫选有分寸,要留真金在人间。”(高文)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16/content_365208.htm?div=-1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