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相关文件 > 正文

矿业工程: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2)

发布日期:2023-03-13 浏览量:

 





 

 


    一、总体概况

1.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的历史可溯源到1922年云南私立东陆大学采矿冶金系,1954年成立了以有色金属选冶、采矿等学科为重点的昆明工学院,1964年选矿工程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选矿工程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设立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获得矿业工程学位点博士授予权,2018 年获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矿物加工工程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2020年采矿工程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本学位点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承和学科文化。

截至2022年,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081901)、矿物加工工程(081902)、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矿业电气与自动化(0819Z1)、矿山信息工程(0819Z2)。其中,矿业电气与自动化(0819Z1)、矿山信息工程(0819Z2)为学科自设学位授权点。

1.2 学科建设情况

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矿业人才需求,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齐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矿业工程技术人才。围绕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科技前沿和矿业工程产业发展的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形成了五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1)金属矿物浮选理论与工艺。围绕金属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建成了云南省创新团队,获批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了以“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代表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 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 项。

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针对复杂矿产及二次资源利用问题,建成了云南省创新团队,获批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了以 “难处理复杂战略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代表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 项。

3)碎磨技术与选矿装备。以金属矿石高效碎磨、新型选矿设备开发为目标,建成了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获批了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球磨机增产提质降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为代表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 项。

4)岩土力学与矿山灾害防控。以矿业工程领域岩土力学和矿山灾害为对象,建成了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获批了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研发了以 “复杂地层露天矿固坡止水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 项。

5 金属矿采矿方法与技术。针对金属矿复杂矿体开采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的问题,组建了采矿新方法技术创新团队,获批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了以 “深部矿产资源绿色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代表的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 项。

本学科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讲授、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岭学者等构成的师资队伍,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级平台5个。承担百余项国家和企业重大科技和教改项目,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5项。学生来源且就业于全国各地及欧洲、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家,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具有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声誉。本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等级,20182019年度软科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38位和第35位(云南省唯一排名前50的学科)。

1.3 研究生招生

1.3.1 研究生招生规模

学科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不断优化招生结构,稳步扩大招生规模。2022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208人,比2021年增加了33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22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54人。受疫情影响,本年度没有留学生报考。

1.3.2 研究生录取情况

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6人,录取“申请-审核制”4人、硕博连读5人、普通招考13人,共录取22人,录取比例为61.1%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录取人数为44人,占总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6.5%

1.4 在校研究生基本状况

截至202212月,学科共有在校研究生524人(含留学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32人,硕士研究生392人,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人数比为1:3。在校研究生中,国内研究生514人,留学生10人,国内研究生与留学生人数比约为51:1

1.5 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2022年本学科授予学位92人,其中,授予全日制学术博士学位6人;全日制学术硕士学位28人。

1.6 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

2022年,本学科毕业研究生90人,其中博士毕业生6人,硕士毕业生84人。毕业研究生就业人数为85人,年终就业率为94.44%。研究生就业去向中,国有厂矿企业49人,占57.65%;其他民营企业10人,占11.76%;升学14人,占16.47%;高等教育单位3人,占3.53%;党政机关3人,占3.53%;其他事业单位2人,占2.35%;科研设计单位3人,占3.53%;自由职业者1人,占1.18%。本学科研究生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1.7 研究生导师状况

截至20221231日,学科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99人,其中校内导师85人,校外导师14人。博士生导师32名,其中校内导师27人,校外导师5人。

在博士生导师中,教授占96.88%。在校内导师中,博士学位82人,占96.47%;中青年教师(45岁及以内)58人,占68.24%。导师主要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以及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具有国外访问、留学经历或厂矿工作经历的导师约占22%

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学术背景、学位层次、职称水平、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等方面配置合理。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联学联动”思政工作体系,打造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思政队伍。选配优秀共产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辅导员均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思政相关专业背景,且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确保懂专业的人讲政治,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教师党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联学联动”的思政工作体系,持续打造思政工作精品团队和系列品牌团学活动,提升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高质量的“三全育人”。

学院配备了11名专职辅导员和6名兼职辅导员,其中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对象1人,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校级优秀辅导员3人;省师德标兵、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各1人。育人事迹被《云南日报》《中国矿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2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一个理念,做实三个融入,全面实施矿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新时代矿业开发精神融入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集体教研、编写案例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优质示范课程,提升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历史讲精神的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建设学科课程思政金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2)“三团”“三育”协同育人,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团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三团”协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育”融合。通过助教助研助管、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训、学科专业竞赛等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增强开发矿业的实践才能。

3)政治统领,价值引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理论武装,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课堂讲台论坛、教材教案讲稿、群团组织、自办刊物、自媒体新媒体、文化阵地等的政治把关和意识形态管控,定期分析研判;严格落实“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制度,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4)将支部建在团队上,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创建“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智慧党建”工作。利用学科团队凝聚力发挥组织-学科耦合优势,积极申报建设“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全面推动师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强研究生支部工作指导和党务培训,探索完善以研究生组织为核心的自我教育管理模式,推动组织建设与立德树人的双丰收。

2.3 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研究生群体文化传统活动、创新特色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组织了研究生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新生杯篮球赛、师生羽毛球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篮球赛、运动会,2019级硕士研究生吴雅菡作为校篮球队主力,获得第23 CUBA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云南赛区预选赛女子组冠军集体荣誉,个人荣获“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2.4 日常管理服务

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有40套研究生培养制度从方方面面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出指导和规范,而且自始至终得到贯彻执行。在管理队伍方面,学院设立主管研究生副院长1人,下设研究生教育办公室,编制3人,设立办公室主任1 人。系上设立主管研究生副主任1人,配合学校、学院开展各项管理环节的工作。在办公地点及办公设备方面,从学校到学院及系上都设有专门的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其中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现代化办公设备门类齐全,如电脑、复印、扫描、网络、系统等均有保障,能够完成招生、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1 课程建设与实施

在课程教学上力求做到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科学合理开设相关课程。注重核心课程建设,强化学科交叉和多元化。紧跟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服务国家、云南发展战略,滚动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把思政、新成果、新技术融入课堂,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及案例导入课堂,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实施“依制治教”,承担教学任务作为绩效考核必备条件,参与教改作为职称晋升基本条件。加大课程教改奖励力度,对违反师德师风采取一票否决,提升教学动力和教学实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研究方向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互促,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出台了《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和督促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人。

根据校院两级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制定课程申报及教学规范,实施督导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进度,及时推广教学先进典型经验。

2022年度,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选择性磨矿》《资源加工学》《工程爆破与控制》《岩土力学》《工艺矿物学》《充填理论与充填技术》《高梯度磁选理论与技术(双语)》《论文指导写作指导课》《数字矿山技术》《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专业英语》《资源综合利用》12门课程被评为昆明理工大学2021-2022学年研究生优质课程。

3.2 导师选拔培训

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试行)》(昆理工大学位字〔20218号)等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培养人才的要求进行导师遴选与招生资格审定。2022年,本学科新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12人,其中校内导师11人,校外导师1人;新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22人,其中校内导师16人,校外导师6人。

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昆理工大校发〔202114 号)等文件规定,积极组织导师参加各级机构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及其他相关业务培训。导师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政治理论与国情法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与规章制度解读、导师职责与师德师风教育、名师指导与研究生教育热点难点经验交流、研究生培养与心理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行常态化、分类分级、形式多样的培训机制。执行对导师履行职责的考核制度,实行导师指导负责制,落实导师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指导、实践指导、论文研究与撰写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推荐指导等工作。2022年度,通过学校公共平台,本学科新遴选导师每人完成培训学时不少于20学时,在岗导师每人完成培训学时不少于12学时,都达到了培训要求。

3.3 师德师风建设

学科以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及学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文件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形成了“支部建在团队上”的思想铸魂和价值引导教育新模式。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实行“双带头人”,既承担起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团队管理与服务的职责,又承担或配合支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全方位的发展。矿物加工工程系教师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2)建立了覆盖教学科研全环节的师德师风全过程管理机制和长效建设机制。在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集于团队的基础上,将师德师风建设环节设定为人员引进、课程团队、年度履职、聘期考核等,出台了《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师德师风全过程管理和长效建设机制,杜绝了可能出现的师德师风建设风险。

3)增强了师德师风教育亲和力,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新局面。深入挖掘了一批身边人身边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上,大力宣传他(她)们扎根边疆服务地方教育和矿业开发的先进事迹。形成了以新媒体为载体、以身边人和事为案例的亲和宣传机制,增强了师德师风教育的亲和力,营造了高尚的师德师风氛围和尊师重教、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增强了学科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建立了“党风纯、教风好、学风浓、院风新”的新局面,政治和育人方向正确,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学科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吴顺川教授荣获2021年云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学科没有出现违反师德师风等其他不良情况。

3.4 学术训练

学科注重研究生学术训练,提升研究生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博士生、硕士生全面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企业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来源。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不少于10次,其中本人主讲不少于2次;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与学科有关的学术讲座不少于6次。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研究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深入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水平。

3.5 学术交流

学科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在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的研究生给予报销费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

2022年,因疫情影响,本学科未组织研究生赴境外参加线下学术交流。邀请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恩菲设计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国内研究院所的6位专家开展了学术报告。

3.6 研究生奖助

依托学校和学院,学科有全面覆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奖学金方面,设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以及“海王奖学金”等社会专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3万元/人,硕士研究生2万元/人;省政府奖学金博士研究生2万元/人,硕士研究生1万元/人;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指标由学校下达学院。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为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100%,符合条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60%。按照硕士、博士两个培养层次分别设新生学业奖学金和二年级及以上学业奖学金两类。新生学业奖学金包括3个等次,二年级及以上学业奖学金包括3个等次的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干部学业奖学金。自2020级开始,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级、标准和覆盖面见表1

助学金方面,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博士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3万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0.6万元。学院设有“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300/月,覆盖面超过研究生人数的10%。学校还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

2022年度,本学科有3名博士、7名硕士获国家奖学金,3名博士、10名硕士获省政府奖学金。

 

1 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级、标准和覆盖面

培养层次

等级

标准(万元)

覆盖面

博士

一等

1.5

20%

二等

1.2

50%

三等

1.0

30%

硕士

一等

0.8

20%

二等

0.4

25%

三等

0.2

13%(二年级及以上)15%(新生)

 

优秀研究生干部

0.2

2%(二年级及以上)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4.1 人才培养

根据矿业工程学科特点,密切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需求,针对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本学位点坚持因材施教,突出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德育为先,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矿业人才。

1)突出研究生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历史讲精神的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建设学科课程思政金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022年度,2 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3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7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202班(矿物加工)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2)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内容创新探索与实践。以学科核心课程建设为示范引领,完善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推进企业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建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课上课下协同,提高课程质量。2022年度,《选择性磨矿》《资源加工学》《工程爆破与控制》《岩土力学》《工艺矿物学》《充填理论与充填技术》《高梯度磁选理论与技术(双语)》《论文指导写作指导课》《数字矿山技术》《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专业英语》《资源综合利用》12门课程被评为昆明理工大学2021-2022学年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已开设精品核心课程 4 门,省级优质课程10 门,省级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6门,出版研究生教材 15 部。

3)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坚持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任务相结合,实行弹性化培养管理,着力提高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丰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内涵,有助于在校研究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2年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科顶级期刊和其他高水平、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在国内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9件。获校优秀学术博士学位论文4 篇,校优秀学术硕士学位论文4 篇,校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8 篇;推荐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4篇。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金奖2项,银奖2项。10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3人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4)深化产学研合作育人。增强科研育人功能,实施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研究性、创新性课程。主动对接地方发展和企业需求,积极与企事业、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政策,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安排研究生到基地开展科研、生产实践和学习,持续提供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实际科研课题,切实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学科与中铝、云锡、云南黄金、昆钢、云天化等大型企业深入合作开展全过程全链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构建“教师-工程师-研究生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造融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矿业类人才示范性培养体系。

4.2 教师队伍建设

矿业工程学科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构建一支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高级别创新团队为纽带、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在教师招聘、导师遴选、职称评聘等各项工作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优化导师队伍,将导师岗位选拔周期聘任与招生资格认定年度考核挂钩,开展导师全员培训,持续提升专业技能和指导水平。2022年度,丰奇成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新遴选博导12名、硕导22名;引进专任教师 12名。教师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4.3 科学研究

学科依托西部资源优势及独特地缘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围绕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科技前沿和矿业工程产业发展的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各类科研和教学平台,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进步。

2022年,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126项,到校研究经费约665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6件,发表SCIEI文章85篇,出版专著2部。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2022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扎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科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浓郁色彩以及进一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2)组织学生学习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生各党支部每年都会组织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陆军讲武堂、皎平渡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加强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支部通过号召党内外党员群众同志观看相关的影视,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3)开展志愿者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在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组织研究生开展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五四精神。

4)宣传矿业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矿山博物馆,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导师论坛”、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云课堂”上开设公益讲座,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术革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念,树立投身矿业的使命感。

4.5 国际合作交流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师生出境交流学习规模,加强高水平师资、课程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优秀国际学生招生和资助工作,推动校园国际化环境建设。矿业工程学科与国外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如美国犹他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等,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密切的合作。昆明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简·迪安·米勒荣获2018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开展“1+2”硕士培养项目,并聘请侯正猛教授为本学科兼职博导。

2016~2022年间,共选派83名同学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通过专业和文化交流,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学科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和学生培养计划,共有24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赴德国参加游学活动(冬令营),以课堂发表(Seminar Work)的研讨方式与对方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展战略,共有40余位学生赴俄罗斯、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学科区位影响力,促进了区位各国共同发展绿色矿业的信心与决心。

学科坚持开放办学,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目前本学科在校留学生有10人。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5.1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22年,借助第五轮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材料公示的契机,认真梳理和总结了本学科与其他同类高校学科间存在的差距,发现本学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人才。

2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偏少,不利于深入开展基础研究

3)受疫情及矿业经济形势影响,校企合作项目有所减少,导致科研经费下降。

4博士招生指标与博导数量不匹配,博士招生人数少,限制了本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5受疫情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偏少

6)留学生学位论文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5.2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学科不断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2022年,在云南省学位论文抽检中有一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该论文作者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主要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他抽检学位论文全部通过。

六、改进措施

学科将做好人才导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的办学需求、学科评估要求、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因素精准制定招生计划,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做好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整体实力,继续提升学科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1)进一步增强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和引育力度,建设高级别创新团队。建设一流的矿业工程学科,必须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所以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又以高层次人才(院士、长江、杰青)的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申报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矿业工程学科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缺乏,需要以教学成果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学校的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为基础,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鼓励课程教学改革,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

3)在确保优质生源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

4)加强重大基础研发项目和工程及产业化项目研究,争取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5)严控留学生、非全日制学位论文质量,强化学科和导师对留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在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加强监督,确保学位论文质量。